Quantcast
【影評】《賽道狂人》:來場車子及化學反應的加速快感吧! – LA Weekly Asia

雖然《賽道狂人》電影原名直譯是「福特對戰法拉利」,但整部電影並沒有對兩家車廠過多的描述,反而專注在兩位因為對賽車的熱情而集結在一起、將生命時光都奉獻在賽車的「狂人」。

「轉速到達7000時,一切會逐漸消退,消失不見。」開頭的旁白解釋道。隨著鏡頭帶到車子狂奔的畫面,高達220英里的時速,導演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用慢動作鏡頭播放,讓人好像就乘駕在旁,將觀眾引入電影的情緒。

過去在法國利曼的24小時耐力賽中,總是沒人能與法拉利匹敵。一直到1966年汽車設計師/賽車手卡洛・謝爾比(Caroll Shelby,麥特・戴蒙Matt Damon 飾)與車手肯・邁爾斯(Ken Miles,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飾)受到福特汽車的招募,才終於帶領福特團隊打敗了義大利佬。在競爭過程中,除了駕車的試煉,謝爾比與邁爾斯還要同時面對福特汽車的官僚文化。與法拉利全權委任的團隊相比,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

1960年代初期,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崔西・莱茨Tracy Letts 飾)收購法拉利失敗,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怨糾葛就此萌芽,開啟了謝爾比與邁爾斯的合作之緣。過去身為賽車手的謝爾比,在一次比賽上差點火燒全身,這令人想起瑞奇・鮑比(Ricky Bobby)在《王牌飆風(Talladega Nights)》裡的一幕,謝爾比因此而被迫停止賽車。邁爾斯則是一位頑強的賽車手,脾氣暴躁,但卻是業界第一。謝爾比受到福特企業的委託,帶領福特賽車部的開發,然而卻在邀請邁爾斯加入時受到許多質疑。因為邁爾斯不修邊幅的形象、不受支配的個性,與福特汽車按部就班的企業文化大相逕庭。

整部電影不僅完整地複製了1960年代的福特GT40,拍攝背景也成功刻畫出過去「好萊塢黃金時期」的年代氛圍。就像導演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的電影《大眠》、《赤膽屠龍》,三幕式電影的呈現、粗曠狂野的語言,讓主角帶領著故事,以200英里的時速在軌道上推行。

「以小勝大,以弱制強」的概念貫穿整部電影,劇中謝爾比與邁爾斯必須同時對抗奸詐的福特高層李奧・畢比(Leo Beebe,喬許・盧卡斯Josh Lucas 飾),及想辦法打敗義大利商人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雷莫・吉隆Remo Girone飾)。除了外憂,謝爾比與邁爾斯他倆一見面就吵架,還好他們的個性使得一切怒氣總是很快平息,並從火爆小子成為齊心奮戰的摯友。麥特・戴蒙與克里斯汀・貝爾對戲的精彩程度好比《從前,有個好萊塢》中的李奧納多與布萊德彼特。《從前,有個好萊塢》的導演昆汀了解演員們的魅力,也知道如何透過他們精湛的演技表現出角色的獨特風格,在《賽道狂人》中,麥特・戴蒙與克里斯汀・貝爾的表現也不遑多讓。

兩位老兄在不被人看好的處境裡,把各種言語污辱轉化為信念,全心全意地投入賽車比賽上。當故事來到利曼24小時耐力賽的高潮,高昂亢奮的情緒好像在看《洛奇》的比賽一樣。「接著還有8.5英里的鄉村道路」謝爾比對邁爾斯說,但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不只是一場比賽、它也是個沒有既定規則的賽道,就像人生一樣。

賽車一部一部地呼嘯而過、觀賽者此起彼落的加油聲與背景的引擎聲、風聲相稱得宜。雖然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但觀看比賽時的焦慮感還是讓人好像身臨現場一般,緊張刺激。尤其令人難忘的畫面,邁爾斯駕駛的福特與法拉利同時停下車加油,兩邊團隊與時間競賽的匆促感,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

不論比賽的結果,劇中最值得讚賞的是導演詹姆斯快步調的說故事手法與真實呈現出的角色性格。與他先前的電影《羅根》不同,詹姆斯成功地將小眾賽車主題的《賽道狂人》打造為一部驚艷大眾的商業娛樂片。希望好萊塢的慢步調電影導演可以學起來,套一句詹姆斯的偶像、導演霍華的話:「電影是由一連串的影像所組成的,讓那些影像動起來吧!」

No more articles